【兵不血刃拼音(讀音)】:bīng bù xuè rèn
【兵不血刃近義詞】:所向披靡 類似成語
【兵不血刃反義詞】:血流成河、血流漂杵
【兵不血刃成語用法】:作定語、狀語;形容未經交戰就取得勝利
兵不血刃的意思解釋、造句、出處典故、成語接龍
- 兵不血刃的意思解釋:
兵:武器;刃:刀劍等的鋒利部分。兵器上沒有沾上血。形容未經戰斗就輕易取得了勝利。 >> 兵不血刃的故事
兵:兵器。血:沾血。刃:刀鋒。兵器上沒有沾血跡。指未經交戰就取得勝利。《荀子·議兵》:“故近者親其善,遠方慕其德,兵不血刃,遠邇來服,德盛于此,施及四極。”宋·孔平仲《續世說·寵禮》:“裴行儉兵不血刃,平定西服。”清·張春帆《宦海》第七回:“兵不血刃,就平了廣西省多年的亂黨。”亦作“軍不血刃”。
- 兵不血刃成語釋義:
兵不血刃bingbuxueren兵:武器。刃:刀劍等的鋒利部分。兵器上沒有沾上血,形容未經戰斗就輕易取得了勝利。《東周列國志》第一百零八回:“王賁兵不血刃,兩月震之間,盡得山東之地。”
- 兵不血刃出處:
《荀子·議兵》:“故近者親其善,遠方慕其德,兵不血刃,遠邇來服。”
- 兵不血刃典故:
東晉的屯騎校尉郭默作戰勇敢,曾與后趙的建立者石勒等作過戰,石勒等都很怕他。但此人一貫驕橫跋扈,把誰都不放在眼里,有一次因為泄私憤竟然殺死了平南將軍劉胤。事后,還大膽偽造詔書,誣諂劉胤謀反,向各州郡通報。這件事暴露后宰相王導怕朝廷無力懲處他,不但不向他問罪,反而加封他的官職。
陶侃知道這件事后,一方面上書朝廷請求討伐郭默,一方面寫信給王導,要求他采取果斷措施。信中有兩句話寫得非常有力:“郭默殺害州官,朝廷就任命他當州官。難道他殺害宰相,也就讓他當宰相不成!”,王導讀了這封信,受到很大的觸動,便派了陶侃率軍去討伐郭默。郭默深知陶侃領兵作戰十分厲害,聽說他親自來討伐,非常焦急,打算率軍離開江州南下。但陶侃出兵神速,郭默還未離城,陶侃的大軍就已經將江州團團圍住。
郭默想固守城池,但又知道自己不是陶侃對手,怕城破后難逃性命;想開城門投降,又怕朝廷要殺他的頭,真是左右為難。他手下的一名叛將見大勢已去,將他逮捕后開城門投降。陶侃終于不戰而取得勝利,平定了這次叛亂。
- 兵不血刃造句:
兵不血刃,就平了廣西省多年的亂黨。(清·張春帆《宦海》第七回)
- 兵不血刃成語形式:
- ABCD式的成語
- 兵不血刃成語繁體:
- 兵不血刄
- 兵不血刃成語正音:
- 血,不能讀作“xiě”。
- 兵不血刃感情色彩:
- 中性成語
- 兵不血刃成語結構:
- 緊縮式成語
- 兵不血刃常用程度:
- 常用成語
- 兵不血刃類似成語:
【兵不厭權】: 作戰時盡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。同“兵不厭詐”。
【兵不厭詐】: 厭:嫌惡;詐:欺騙。作戰時盡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。
【兵不接刃】: 作戰時兵器沒接觸。指戰事順利,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。
【兵不污刃】: 猶兵不血刃。形容未經戰斗就輕易取得了勝利。
【兵不由將】: 比喻下級不服從上級的指揮。
【兵不逼好】: 兵:出兵打仗;逼:威脅;好:指友好國家。不出兵威脅友好的國家
- 兵不血刃成語接龍:
兵不血刃→刃樹劍山→山肴海錯→錯落有致→致遠任重→重床迭屋→屋下作屋→屋烏推愛→愛惜羽毛→毛手毛腳→腳不點地→地網天羅→羅掘俱窮→窮鳥入懷→懷質抱真→真槍實彈→彈雨槍林→林下清風→風行水上→上善若水→水調歌頭→頭昏腦眩→眩碧成朱→朱盤玉敦→敦世厲俗→俗不可醫→醫時救弊→弊帚自珍→珍饈美饌→饌玉炊珠→珠圓玉潤→潤屋潤身→身操井臼→臼灶生蛙→蛙蟆勝負→負荊請罪→罪孽深重→重氣狥名→名山勝水→水滴石穿→穿云裂石→石爛海枯→枯魚之肆→肆意橫行→行不副言→言不達意
兵不血刃成語相關問題
以上詳細介紹了兵不血刃成語是什么意思解釋、兵不血刃讀音拼音怎么寫,兵不血刃近義詞、兵不血刃反義詞、兵不血刃成語用法等等。
本文由華胄成語詞典網站發布,版權屬于原作者,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:http://www.www-90333.com/p/bingbuxueren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