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鼎足之勢拼音(讀音)】:dǐng zú zhī shì
【鼎足之勢近義詞】:鼎足而立 類似成語
【鼎足之勢反義詞】:足不出戶、深居簡出
【鼎足之勢成語用法】:作賓語;指三方面相持
鼎足之勢的意思解釋、造句、出處典故、成語接龍
- 鼎足之勢的意思解釋:
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。 >> 鼎足之勢的故事
勢:局勢。局勢像鼎的三個足一樣。比喻勢均力敵的三方面對立的局勢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臣愿披腹心,輸肝膽,效愚計,莫若兩利,而俱存之,三分天下,鼎足而居,其勢莫敢先動。”《漢書·蒯通傳》:“方今為足下計,莫若兩利而俱存之,參分天下,鼎足而立,其勢莫敢先動。”晉·陸機《辯亡論上》:“由是二邦之將,喪氣挫鋒,勢衄財匱,而吳莞然坐乘其敝。故魏人請好,漢氏乞盟,遂躋天號,鼎{而立。”晉·孫楚《為石促容與孫皓書》:“自謂三分鼎足之勢,可與泰山共相終始。”元·關(guān)漢卿《關(guān)張雙赴西蜀夢》第二折:“這事非小可,投至的曹操、孫權(quán),鼎足三分社稷山河……怎先亡了咱弟兄兩個?”亦作“鼎足而居”,“鼎足而立”,“鼎峙而立”,“鼎足三分”,“鼎足而三”,“三分鼎足”。
- 鼎足之勢成語釋義:
鼎足之勢dǐngzúzhīshì,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,源于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。
- 鼎足之勢出處:
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臣愿披腹心,輸肝膽,效愚計,恐足下不能用也。誠能聽臣之計,莫若兩利而俱存之,三分天下,鼎足而居,其勢莫敢先動。”
- 鼎足之勢典故:
- 鼎足之勢造句:
三國時期,魏、蜀、吳各據(jù)一方,形成鼎足之勢。
- 鼎足之勢成語形式:
- ABCD式的成語
- 鼎足之勢成語繁體:
- 鼎足之勢
- 鼎足之勢成語正音:
- 鼎足之勢感情色彩:
- 中性成語
- 鼎足之勢成語結(jié)構(gòu):
- 偏正式成語
- 鼎足之勢常用程度:
- 常用成語
- 鼎足之勢類似成語:
【不足之處】: 不完善的地方
【形制之勢】: 勢:形勢。依靠有利的地勢來制服對方
【手足之情】: 手足:比喻兄弟。比喻兄弟的感情。
【掎角之勢】: 原指從兩方面夾攻敵人。現(xiàn)比喻分出兵力,造成牽制敵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勢。
【止足之戒】: 止:懂得適可而止;足:知道滿足;戒:戒心。指要以知止和知足為戒,不要不知滿足
【犄角之勢】: 比喻戰(zhàn)爭中互相配合、夾擊敵人的態(tài)勢,或分出兵力牽制敵人
- 鼎足之勢成語接龍:
鼎足之勢→勢成騎虎→虎嘯狼號→號咷大哭→哭喪著臉→臉黃肌瘦→瘦骨如柴→柴毀滅性→性烈如火→火熱水深→深谷為陵→陵勁淬礪→礪岳盟河→河決魚爛→爛醉如泥→泥塑木雕→雕蟲刻篆→篆刻蟲雕→雕章琢句→句櫛字比→比肩而立→立竿見影→影只形單→單槍獨馬→馬齒徒增→增收節(jié)支→支分節(jié)解→解甲休士→士農(nóng)工商→商彝周鼎→鼎食鳴鍾→鍾鳴鼎食→食辨勞薪→薪盡火傳→傳爵襲紫→紫氣東來→來好息師→師嚴道尊→尊師重道→道高望重→重床迭屋→屋下作屋→屋烏推愛→愛口識羞→羞人答答→答問如流
鼎足之勢成語相關(guān)問題
以上詳細介紹了鼎足之勢成語是什么意思解釋、鼎足之勢讀音拼音怎么寫,鼎足之勢近義詞、鼎足之勢反義詞、鼎足之勢成語用法等等。
本文由華胄成語詞典網(wǎng)站發(fā)布,版權(quán)屬于原作者,轉(zhuǎn)載聯(lián)系作者并注明出處:http://www.www-90333.com/p/dingzuzhishi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