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紙上談兵拼音(讀音)】:zhǐ shàng tán bīng
【紙上談兵近義詞】:坐而論道、華而不實、畫餅充饑、望梅止渴 類似成語
【紙上談兵反義詞】:埋頭苦干、腳踏實地
【紙上談兵成語用法】:作謂語、賓語、定語;指空談
紙上談兵的意思解釋、造句、出處典故、成語接龍
- 紙上談兵的意思解釋:
在紙面上談論打仗。比喻空談理論,不能解決實際問題。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。 >> 紙上談兵的故事
在紙面上談論用兵策略。比喻只是空談理論,而不切合實際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趙王因以括為將,代廉頗。藺相如曰:“王以名使括,若膠柱而鼓瑟耳。括徒能讀其父書傳,不知令變也。’趙王不聽,遂將之。趙括自少時學兵法,言兵事,以天下莫能當。嘗與其父奢言兵事,奢不能難,然不謂善。”清·湯斌《湯子遺書·答孫屺瞻侍郎書》:“此先生親身閱歷之言,故鑿鑿如此,非他人紙上談兵也。”《紅樓夢》第七十六回:“可見咱們天天是舍近求遠,現有這樣的詩人在此,卻天天去紙上談兵。”
- 紙上談兵成語釋義:
紙上談兵:在紙面上談論打仗。比喻空談理論,不能解決實際問題。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。典出自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記載: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,年輕時學兵法,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。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,在長平之戰中。只知道根據兵書辦,不知道變通,結果被秦軍大敗。
- 紙上談兵出處:
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記載: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,年輕時學兵法,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。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,在長平之戰中。只知道根據兵書辦,不知道變通,結果被秦軍大敗。
- 紙上談兵典故:
戰國時期,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,大敗入侵的秦軍,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。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,從小熟讀兵書,張口愛談軍事,別人往往說不過他。因此很驕做,自以為天下無敵。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,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,并且說:“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、如果用他為將,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。”果然,公元前259年,秦軍又來犯,趙軍在長平(今山西高平縣附近)堅持抗敵。那時趙奢已經去世。廉頗負責指揮全軍,他年紀雖高,打仗仍然很有辦法,使得秦軍無法取勝。秦國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,就施行了反間計,派人到趙國散布“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”的話。趙王上當受騙,派趙括替代了廉頗。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,死搬兵書上的條文,到長平后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,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,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。
- 紙上談兵造句:
新近有個大挑知縣上了一個條陳,其中有些話都是窒礙難行,畢竟書生之見,全是紙上談兵。(清·李寶嘉《官場現形記》第三十一回)
- 紙上談兵成語形式:
- ABCD式的成語
- 紙上談兵成語繁體:
- 紙上談兵
- 紙上談兵成語正音:
- 紙上談兵感情色彩:
- 中性成語
- 紙上談兵成語結構:
- 偏正式成語
- 紙上談兵常用程度:
- 常用成語
- 紙上談兵類似成語:
【抵掌談兵】: 兵:軍事。拍手暢談軍事
【紙上空談】: 指不切實際的空論
【紙上譚兵】: 譚:同“談”。比喻空談理論,不能解決實際問題
- 紙上談兵成語接龍:
紙上談兵→兵未血刃→刃迎縷解→解黏去縛→縛舌交唇→唇齒相依→依門傍戶→戶樞不螻→螻蟻貪生→生龍活現→現鐘弗打→打草蛇驚→驚采絶艷→艷紫妖紅→紅葉題詩→詩禮之家→家驥人璧→璧合珠連→連三接四→四衢八街→街巷阡陌→陌路相逢→逢山開路→路叟之憂→憂心悄悄→悄然無聲→聲色俱厲→厲精圖治→治國安民→民和年稔→稔惡藏奸→奸擄燒殺→殺人盈野→野沒遺賢→賢身貴體→體貼入微→微言大義→義不容辭→辭富居貧→貧賤之知→知章知微→微為繁富→富在知足→足不逾戶→戶告人曉→曉行夜宿
紙上談兵成語相關問題
以上詳細介紹了紙上談兵成語是什么意思解釋、紙上談兵讀音拼音怎么寫,紙上談兵近義詞、紙上談兵反義詞、紙上談兵成語用法等等。
本文由華胄成語詞典網站發布,版權屬于原作者,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:http://www.www-90333.com/p/zhishangtanbing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