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自相矛盾拼音(讀音)】:zì xiāng máo dùn
【自相矛盾近義詞】:格格不入 類似成語
【自相矛盾反義詞】:自圓其說、無懈可擊、天衣無縫
【自相矛盾成語用法】:無
自相矛盾的意思解釋、造句、出處典故、成語接龍
- 自相矛盾的意思解釋:
矛: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;盾:保護自己的盾牌。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后抵觸。 >> 自相矛盾的故事
矛、盾:古代用于進攻和防御的武器。指相互對立的事物。比喻語言、行動前后互相抵觸。《韓非子·難一》:“楚人有鬻盾與矛者,譽之曰:‘吾盾之堅,莫能陷也。’又譽其矛曰:‘吾矛之利,無物不陷也’。或曰:‘以子之矛陷子之盾,如何?’其人弗能應也。”《北史·李業興傳》:“亦云上圓下方,卿言豈非自相矛盾?”亦作“自相抵牾”。
- 自相矛盾成語釋義:
自相矛盾,出自于《韓非子》,一則成語故事。描述的是:在戰國時期,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,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堅硬,說:“無論用什么東西都無法破壞它!”然后,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銳利,說:“無論什么東西都能將其破壞!”,市場上的人質問他:“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,它們將怎么樣?”,那個人無法回答。眾人嘲笑他。無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刺不破盾的長矛,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。此人無以對答。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語前后不統一。也指不連貫的性格或心情。語出《韓非子·難一》:“楚人有鬻盾與矛者,譽之曰:‘吾盾之堅,物莫能陷也。’又譽其矛曰:‘吾矛之利,於物無不陷也。’或曰:‘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?’其人弗能應也。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,不可同世而立。”后來諷刺那些言行不一致,前后不協調的人。
- 自相矛盾出處:
《韓非子·難一》:“楚人有鬻盾與矛者,譽之曰:‘吾盾之堅,莫之能陷也。’又譽其矛曰:‘吾矛之利,于物無不陷也。’或曰:‘以子之矛陷子之盾,何如?’其人勿能應也。”
- 自相矛盾典故:
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,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。
好多人都來看,他就舉起他的盾,向大家夸口說:“我的盾,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,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!”,接著,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,大言不慚地夸起來:“我的矛,是世界上最尖利的,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,只要一碰上,嘿嘿,馬上就會被它刺穿!” 他十分得意,便又大聲吆喝起來:“快來看呀,快來買呀,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!”,這時,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,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:“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,會怎樣呢?” “這——” 圍觀的人先都一楞,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,便都散了。
那個賣兵器的人,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。
- 自相矛盾造句:
這些理論自相矛盾。
- 自相矛盾成語形式:
- ABCD式的成語
- 自相矛盾成語繁體:
- 自相矛盾成語正音:
- 相,不能讀作“xiànɡ”。
- 自相矛盾感情色彩:
- 貶義成語
- 自相矛盾成語結構:
- 主謂式成語
- 自相矛盾常用程度:
- 常用成語
- 自相矛盾類似成語:
【自相驚憂】: 自己人互相驚動擾亂,造成不安。
【自相驚擾】: 自己人互相驚動,引起騷亂。
【自相戕賊】: 戕賊:傷害,殘害。自己人互相殺害
【自相抵牾】: 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后抵觸
【自相殘害】: 殘:傷害。自己人互相殺害。
【自相殘殺】: 殘:傷害。自己人互相殺害。
- 自相矛盾成語接龍:
自相驚憂→憂國奉公→公私兩濟→濟世安人→人約黃昏→昏昏噩噩→噩噩渾渾→渾渾沉沉→沉吟不決→決不待時→時來運來→來者不善→善刀而藏→藏頭露尾→尾生之信→信誓旦旦→旦旦而伐→伐罪吊民→民不畏死→死有余責→責備求全→全知全能→能伸能屈→屈蠖求伸→伸頭探腦→腦滿腸肥→肥甘輕暖→暖衣飽食→食少事繁→繁榮昌盛→盛衰興廢→廢文任武→武藝超群→群蟻潰堤→堤潰蟻孔→孔武有力→力挽狂瀾→瀾倒波隨→隨車夏雨→雨覆云翻→翻然改圖→圖財害命→命中注定→定于一尊→尊師貴道→道長論短
自相矛盾成語相關問題
以上詳細介紹了自相矛盾成語是什么意思解釋、自相矛盾讀音拼音怎么寫,自相矛盾近義詞、自相矛盾反義詞、自相矛盾成語用法等等。
本文由華胄成語詞典網站發布,版權屬于原作者,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:http://www.www-90333.com/p/zixiangmaodun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