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兵不厭詐拼音(讀音)】:bīng bù yàn zhà
【兵不厭詐近義詞】:兵不厭權 類似成語
【兵不厭詐反義詞】:先禮后兵
【兵不厭詐成語用法】:作主語、賓語;用于采用迷惑敵人的方法作戰
兵不厭詐的意思解釋、造句、出處典故、成語接龍
- 兵不厭詐的意思解釋:
厭:嫌惡;詐:欺騙。作戰時盡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。 >> 兵不厭詐的故事
不厭:不排斥,不以為非。用兵打仗時可以使用權術來迷惑敵人。《韓非子·難一》:“舅犯曰:‘臣聞之,繁禮君子,不厭忠信;戰陣之間,不厭詐偽,君其詐之而已矣。’”《三國演義》第三十四回:“操亦笑曰:‘豈不聞兵不厭詐?’”亦作“軍不厭詐”。
- 兵不厭詐成語釋義:
兵不厭詐,漢語成語,出自《韓非子·難一》:“臣聞之,繁禮君子,不厭忠信;戰陣之間,不厭詐偽,君其詐之而已矣。”指用兵作戰不排斥運用詭變、欺詐的策略或手段克敵制勝,也指用巧妙的手段騙人。
- 兵不厭詐出處:
《韓非子·難一》:“臣聞之,繁禮君子,不厭忠信;戰陣之間,不厭詐偽。”
- 兵不厭詐典故:
公元前633年,楚國攻打宋國,宋國向晉國求救。第二年春天,晉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國曹國和衛國,要他們與楚國絕交,才讓他們復國。楚國被激怒了,撤掉對宋國的包圍,來和晉國交戰。兩軍在城濮(今山東鄄城西南)對陣。
晉文公重耳做公子時,受后母迫害,逃到楚國,受到楚成王的款待。楚成王問重耳以后如何報答,重耳說:“美女、綢緞等等,您都有了,我能給您什么呢?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國執政,萬一遇到兩國發生戰爭,我就撤退三舍(一舍等于三十里)。如果楚國還不能諒解,雙方再交手。”,為了實現當年的諾言,晉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。楚國大將子玉率領楚軍緊逼不舍。
當時,楚國聯合了陳、蔡等國,兵力強;晉國聯合了齊、宋等國,兵力弱。應該怎樣作戰呢?晉文公的舅舅子犯說:“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:對于注意禮儀的君子,應當多講忠誠和信用,取得對方信任,在你死我活的戰陣之間,不妨多用欺詐的手段迷惑對方。你可以采取欺騙敵軍的辦法。”,晉文公聽從了子犯的策略,首先擊潰由陳、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,然后主力假裝撤退,引誘楚軍左翼追趕,再以伏兵夾擊。楚軍左翼大敗,中軍也被迫撤退。
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城濮之戰。晉國取勝后,與齊、魯、宋、鄭、蔡、莒、衛等國會盟,成為諸侯霸主。
- 兵不厭詐造句:
若說兵不厭詐,諸葛亦無如此之陣圖,若說幻不厭深,偃師亦無如此之機械。(元·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嘆批)
- 兵不厭詐成語形式:
- ABCD式的成語
- 兵不厭詐成語繁體:
- 兵不厭詐
- 兵不厭詐成語正音:
- 不,不能讀作“bú”。
- 兵不厭詐感情色彩:
- 中性成語
- 兵不厭詐成語結構:
- 主謂式成語
- 兵不厭詐常用程度:
- 常用成語
- 兵不厭詐類似成語:
【兵不厭權】: 作戰時盡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。同“兵不厭詐”。
【兵不接刃】: 作戰時兵器沒接觸。指戰事順利,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。
【兵不污刃】: 猶兵不血刃。形容未經戰斗就輕易取得了勝利。
【兵不由將】: 比喻下級不服從上級的指揮。
【兵不血刃】: 兵:武器;刃:刀劍等的鋒利部分。兵器上沒有沾上血。形容未經戰斗就輕易取得了勝利。
【兵不逼好】: 兵:出兵打仗;逼:威脅;好:指友好國家。不出兵威脅友好的國家
- 兵不厭詐成語接龍:
兵不厭詐→詐癡佯呆→呆頭呆腦→腦滿腸肥→肥頭大耳→耳目一新→新故代謝→謝館秦樓→樓船簫鼓→鼓旗相當→當軸處中→中冓之言→言談林藪→藪中荊曲→曲學阿世→世道人心→心安理得→得失成敗→敗將殘兵→兵多將廣→廣庭大眾→眾怨之的→的一確二→二缶鍾惑→惑世盜名→名落孫山→山棲谷隱→隱鱗戢羽→羽翼已成→成風之斫→斫輪老手→手揮目送→送往勞來→來者不善→善門難開→開花結實→實逼處此→此恨綿綿→綿力薄材→材疏志大→大同小異→異木奇花→花殘月缺→缺衣少食→食不充口→口出狂言
兵不厭詐成語相關問題
以上詳細介紹了兵不厭詐成語是什么意思解釋、兵不厭詐讀音拼音怎么寫,兵不厭詐近義詞、兵不厭詐反義詞、兵不厭詐成語用法等等。
本文由華胄成語詞典網站發布,版權屬于原作者,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:http://www.www-90333.com/p/bingbuyanzha.html